![]() |
今年以来,我市以“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”行动为契机,创新工作思路,在提效能、降成本、强服务、破壁垒等方面精准发力,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提质增效,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。一季度,全市累计完成进场交易项目105场次173个标段,交易金额达7.58亿元。
我市以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工作高质量发展为目标,加大对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政策法规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,开展“四课讲堂”“科室微课堂”等,持续深化党员亮身份、亮职责、亮承诺、亮服务、亮成效“五亮”行动,对招标人、代理机构、建设单位等交易主体开展政策培训,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质效。优化改造集约式不见面开标大厅,增加3个开标场地,保障交易项目场地预约“零等候”,实行“一门式集成服务”,在每间开标室配备专家自助抽取设备,开标结束后,招标人不出开标室即可完成专家抽取,提高交易便捷度和时效性。同时,今年对开评标区电脑进行统一更新升级,解决设备老旧卡顿问题,进一步提升交易质效。对民生工程、重大基础设施、乡村振兴等重点项目,实行“专人服务+延时服务+主动服务”,对接建设单位、监管部门、代理机构,掌握项目前期进度,提供政策咨询和流程指导,确保项目从进场到开评标每个环节都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,为项目开工建设赢得宝贵时间。一季度,共服务保障重大项目54个标段,交易金额4.36亿元。
为降低交易成本,激发市场活力,我市依托不见面开标系统,实现招标、投标、开评标、定标等所有交易环节依法依规“云端办理”投标人无需抵达开标现场,即可全程在线完成投标文件解密、语音互动等活动,不见面开标率达100%。供应商在投标文件中只需提供书面承诺函,即可免于提供财务状况报告、依法缴纳税收等资质、信用方面的证明材料,解决企业为开证明多头跑、花费多等问题,大幅提高评审效率。自2024年8月起,对进场的工程建设和政府采购项目全面推行档案电子化归档管理,代理机构无需再制作纸质档案资料,实现交易项目档案电子化存储,进一步节约交易成本,各交易主体满意度持续提升。
同时,我市推进全流程电子化,加强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处沟通对接,协调自治区相关厅局出台工程建设电子招标示范文本,推动电力、矿产资源等类别项目全流程电子化,完成首个矿产资源类全流程电子化工程建设项目。全市工程建设、政府采购项目、国有产权交易、工业用地出让、“六权”交易实现100%全流程电子化。建立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合作机制,在实现工程招投标区内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基础上,开展跨省远程异地评标,扩大区域合作“朋友圈”,先后与山东省滨州市、河南省新郑市等区域签订“六省十市”合作协议,累计开展跨省远程异地评标项目23个,交易金额6.928亿元,极大提升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。全面升级音视频监控系统,运用大数据、区块链技术,采用点对点监管模式,对开评标区设置全方位无死角音视频监控,强化见证与监督人员同步实时见证模式,织牢立体“监控”网,为监管部门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保障。
此外,我市严格执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政策规定,严防招标文件在企业股权结构、经营年限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实行差别待遇或歧视待遇。同时,在预留份额、投标价格优惠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,加强招标文件公平性审查,依法保障中小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权利,有效激发市场活力。严格落实自治区相关规定,对1000万元以下的工程建设项目免收投标保证金,对政府采购项目供应商信用评级为A的企业免收投标保证金,对确需收取保证金的鼓励采用银行保函、保险保单等替代现金保证金,实行电子保函“一网通办”,进一步释放企业流动资金,降低企业投标成本,保障中小企业平等参与投标。